“苦坚肾”是《黄帝内经》依据肾藏精的生理特性而提出的治疗法则。
本文结合历代医家对“苦坚肾”的认识,总结了“苦坚肾”的具体内涵包括苦能坚阴、苦寒潜阳、微苦滋阴及相应代表方药和临证运用。
(资料图)
其治疗核心以顾护肾藏精气为根本,苦寒祛邪以坚阴,或潜阳交肾以固阴,或微苦入肾以滋补肾中阴精。
进而以肾系疾病为例,梳理了“苦坚肾”代表方药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、糖尿病肾病及缓解慢性肾脏病激素治疗副作用中的具体运用。
以启发基于经典的中医思维指导现代肾系疾病的中医临床诊治思路。中医药治疗脏腑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,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创制了诸多有效方药。
本文以肾脏为例,围绕《黄帝内经》中基于对“肾欲坚”的生理特性认识所提出的“苦坚肾”治疗法则,结合历代医家对“苦坚肾”的认识和经验总结。
逐层深入剖析“苦坚肾”的具体内涵并探讨临证方药运用,结合常见肾系疾病的中西医认识。
梳理“苦坚肾”方药在常见肾系疾病中的具体运用,以启发基于经典的中医思维指导现代肾系疾病诊治的思路。
“肾欲坚”内涵“肾欲坚”首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属于五脏苦欲补泻理论。“五脏苦欲补泻”是基于五脏的生理特点所确立的药味治疗法则。
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篇》言:“肾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,以苦补之,以咸泻之。”李中梓在《内经知要》释言:“违其性则苦,遂其性则欲,本脏所恶,即名为泻,本脏所喜,即名为补。”
肾所欲,即肾所喜,顺从肾脏生理之性,就是对肾有所补益。所谓“坚”,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刚也。从臤从土。”泛指坚固之意。
肾与坚具有相同的部首“臤”,“臤”象形义为“手握之固”,引申为牢固、坚固之意。可见,古人对肾的认识就具有“坚固”之意。
肾在《说文解字注》言:“水藏也。从肉臤声。”《博雅》言:“坚也”。
古人言肾为水脏,在自然界中,水性凝,水欲坚,水以液态凝聚于一处而积蓄,不断滋养万物而为其常态,若水过于涣散而为云雾,过于凝坚而成冰,均不得润养万物。
水之凝聚以养万物之性相当于人体肾藏精之生理特性,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篇》言:“肾者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。”
肾主藏精是肾脏最根本的生理功能,肾精的固藏决定了肾中的物质基础,此为肾主水、气化、生殖等功能发挥的根本。
张介宾在《类经》中言:“肾主闭藏,气贵周密,故肾欲坚。”因此,肾欲坚,即言肾坚固精气的生理特性。诚如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》所言:“肾德在坚。”
“苦坚肾”的含义与代表方药对于用药如何顺从肾固藏精气的生理特性,《黄帝内经》提出了“苦坚肾”的基本治疗法则。肾主藏精,内寄元阴元阳,肾中精气互化,阴阳平衡,则精气秘固,疏泻有常。
《圣济总录》言:“盖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,气盛则输泻有常。虚劳之人,精气已亏,邪气乘之,则藏者不固。”可见,肾中精气,多于虚损状态下,受邪扰而不固。
而“苦”味药如何坚固肾精,依据后世医家临床经验及运用,大致可以总结为苦能坚阴、苦寒潜阳、微苦滋阴等方面,寓泻邪于补正,以坚固肾中精气。
“苦能坚阴”指某些苦寒药物能通过泻火或燥湿而达到固阴的目的。代表药物:黄柏、知母、黄芩。首先,苦寒泻火坚阴。
早在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中就有“少阴三急下”论治,因阳明燥热伤及少阴,故予苦寒泻下以救肾阴。
张元素在《脏腑用药法时》中提出:“肾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,知母。以苦补之,黄柏。”人体肾阴亏虚,阴虚阳亢,则虚火内生、相火妄动,耗散精气。
《格致余论》言:“火起于妄,煎熬真阴。”故用知母、黄柏泻相火,固肾阴。正如汪昂所谓“苦能泻热而坚肾,泻中有补也”。其中黄柏,朱丹溪曰:“走至阴,有泻火补阴之功。”
《本草备要》论其可泻相火:“肾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也,相火退而肾固,则无狂荡之患矣。”李杲言:“知母,其用有四,泻无根之肾火,滋化源之阴。”
由此,知母、黄柏代表了苦坚阴的药物,并以此组方形成具有降火滋阴作用的经典方如大补阴丸、知柏地黄丸等。
临证中,叶天士运用大补阴丸治疗“五志过动,龙相无制,阴精走泄”之遗精,提出此方妙法在于“欲固其阴,先和其阳。和阳之道,在补阴以潜阳。”
具体而言“取介以潜阳,苦以坚阴,甘以补阴也”。方中知母、黄柏苦以坚阴,通过清降相火以和阳,防治精泄不固,达到补肾阴的目的。
其次,苦又可燥湿坚阴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篇》言:“湿淫于内,以苦燥之。”湿邪黏滞,易困阻脏腑。
同时湿为阴邪,其性重浊,易袭下焦为患,肾又为水脏,最恶湿邪困阻,若湿邪下注,蕴久化热,消烁真阴。
又可影响肾及膀胱气化,扰动肾关,肾失于固藏,精微外泄,导致气阴耗伤。故而下焦湿热是导致肾阴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黄柏,苦燥祛湿、性寒清热,入肾、膀胱经,陈修园言:“凡药之燥者未有不热,而寒者未有不湿,黄柏于清热之中而兼燥湿之效。”故其善于治疗下焦湿热,清热燥湿以坚阴。
代表方如李杲的滋肾通关丸,以黄柏清化湿热以坚阴,知母滋阴清热,少佐肉桂助阳化气,主治湿热蕴结膀胱,肾阴耗伤之癃闭等病证。
另外,肾、膀胱湿热又常见淋证,湿热不除,久伤肾中精气以致劳淋,故对于早期热淋的治疗尤为重要。黄芩即是苦寒燥湿坚阴治疗热淋的代表药。
《药性论》言:“黄芩,味苦甘,治五淋。”《千金翼方》载有单方黄芩治疗淋证,取其燥湿坚阴、清热通淋。
此外,肾者,胃之关,若湿热邪气滞留胃肠,导致下利无度,久必伤肾,肾失固藏,而成慢性泻痢,故治疗宜及早清热燥湿,止利坚阴。
例如葛根芩连汤、白头翁汤中黄芩、黄连等苦寒燥湿清热,坚阴厚肠止利。
因此,苦能坚阴,主要以苦寒清热泻火,或清热燥湿,以防邪气进一步耗伤肾阴,达到及时止损的目的,以坚固肾阴,临证适用于火热或湿热偏盛,真阴耗伤等病证。
苦寒潜阳“苦寒潜阳”指某些苦寒药物能降火归元而使机体达到心肾水火相交、阴阳平衡的目的。代表药物如黄连,黄柏。心肾水火既济,则肾中阴阳平衡,精气固秘。
心肾之邪火亢盛或妄动,影响心肾相交,肾中阴阳失衡,导致精气耗散,肾不固藏。
《医学源流论》言:“肾火守于下,心火守于上,心火动,则肾中之浮火亦随之。肾火动,而心中之浮火亦随之。”
一方面,心火亢盛,相火随之浮动,火热独亢于上,肾水上济不及,则心肾失交,耗散真阴。故有黄连治心火,苦寒直折以清降心火,同时苦降引相火归元。
《汤液本草》言:“黄连,苦寒主阳有余,通寒格,坚肾。”代表方如交泰丸,治疗心火亢盛,心肾不交失眠诸证,以黄连清心潜阳,佐少量肉桂下交于肾。
《慎斋遗书》言:“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,乃交心肾之法也。”黄连苦寒清降心火,以复阴阳平衡,潜阳归肾,以达心肾相交。
另一方面,肾中相火妄动,真阴亏耗,火热炎上,则精气耗散。《医碥》言:“盖肾中水火同根,本无偏胜,若热盛而水亏,则火必致上炎。”
故黄柏可以潜降相火,《金匮钩玄》言:“相火者,龙火也,不可以湿折之,从其性而伏之,惟黄柏之属,可以降之。”代表方如封髓丹。
《医宗金鉴》言:“封髓丹为固精之要药,方用黄柏为君,以其味性苦寒,又能坚肾。肾职得坚,则阴水不虞其泛溢:寒能清肃,则龙火不至于奋扬。水火交摄,精有不安其位者乎?”
因此,苦寒潜阳,主要通过清降心火或者潜降相火,使水火相交,或引火归元,以达肾中阴阳平秘,则精气得以固藏,适宜心火或相火偏亢,心肾失交等病证。
微苦滋阴,指某些味微苦、甘的药物,因微苦入肾,甘补滋养具有滋补肾阴的作用。代表药:地黄。味苦入肾,见于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》曰:“肾德在坚,肾欲坚,以苦补之。”
肾为水脏,“味苦皆属水,地黄为之主”。陶弘景将五脏苦欲补泻与五行相配,味苦属水以入肾补之。同时突出地黄滋补肾水的地位。
明代医家缪仲淳言:“以苦补之,坚即补也,宜地黄之微苦。”其中,熟地黄当属滋肾第一品。
关键词: